太上皇,即太上皇帝,“太上,极尊之称也。皇,君也。天子之父,故曰皇;不预政治,故不曰帝也。”这便是说,太上皇是皇帝的父亲,拥有崇贵的身份,但不干涉政事。
\n太上皇一般由加尊与内禅两种方式产生。加尊太上皇的情况往往发生在王朝的创业之主身上,儿子打下江山做了皇帝,就会尊奉他的父亲为太上皇。内禅,则是指皇帝还健在时,出于种种原因提前退位,将皇位传给太子,自己变成太上皇。这两种太上皇身份虽然得来的途径不同,但他们都面临着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的矛盾困境:从血缘关系上论,父亲比儿子尊贵,而且这种关系在儿子成为皇帝之前已经持续了许多年;从政治关系上论,皇帝是国家不可动摇的唯一核心,太上皇从本质上来说是皇权的衍生物。在这种矛盾中如何自处,十分考验太上皇的政治智慧。
\n父凭子贵的太上皇
\n历史上第一个太上皇,是秦庄襄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在为自己加封“皇帝”的同时,也将自己早逝的生父追封为“太上皇”。
\n秦庄襄王墓
\n汉承秦制,刘邦再统天下后,也做了皇帝,但父子关系似乎没什么变化。根据《史记·高祖本纪》的说法,他每五日去拜见一下老爹刘太公,父子相处就和平常人家一样。然而,刘太公的家令却劝说道: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刘邦虽然是你儿子,但也是人主,你虽然是他父亲,但也是人臣。你怎么能叫人主拜见人臣呢!这样做的话,皇帝的威严就无以体现了。于是,下次刘邦再回老家的时候,刘太公就拿着扫帚倒着走。刘邦大惊,忙扶起老爹问这是做什么,刘太公就以家令的劝谏相告。于是,刘邦就尊刘太公为太上皇,也赏赐了家令五百金。
\n也就是说,刘太公是第一个活着的太上皇,由于他没有做过皇帝,而是直接被自己的孩子送了个名誉头衔,因此,刘太公还能较好地接受身份的转变,承认儿子是天下至尊,也不觊觎政治权力。刘邦对这位太上皇也不错,刘太公到长安后因为思念故乡,经常郁郁寡欢。丰县是他们的老家,于是刘邦就建造了一座名为“新丰”的城送给太上皇住,又迁徙了不少老乡过去陪着他,“太上皇乃悦”。公元前197年,刘太公于栎阳宫去世,楚王、梁王皆来送葬。刘邦也赦免了栎阳当地的囚犯。
\n自愿禅让的皇帝们
\n通过在生前让渡权柄和名望,皇帝或许可以实现政权的平稳过渡。历史上第一个考虑通过禅位来实现皇位正统继承的,是后凉太祖吕光。公元399年12月,年过花甲的吕光感到身体抱恙,自己的太子吕绍虽然是正宫嫡子,但年轻仁弱,不能服众。相比之下,他的庶长子吕纂与次子吕弘却野心勃勃。因此,吕光便选择在临死前禅位于吕绍,自号太上皇帝,企图通过制造既定现实,来保障后者的地位。同时,他又分别任命吕纂与吕弘为太尉和司徒,嘱咐他们兄弟应当团结一致,辅佐陛下。只可惜,他的这份拳拳爱子之心很快白费——吕光咽气不久,吕纂和吕弘就合谋政变,杀死了吕绍,并由吕纂继位。
\n某些太上皇的诞生无关国政,而是纯粹出于统治者个人的低级趣味。高湛乃北齐的第四任国君,酗酒好玩乐。宠臣和士开劝他说:
\n“自古以来的帝王,都化成了灰烬,尧、舜、桀、纣,又有什么区别呢?陛下您不如趁着年轻力强的时候,纵情享乐,肆意妄为,这便是一日的快活抵得上千年啊。将您的国家政务都托付给大臣去办,何必担心办不好呢,没必要辛勤劳苦自己了。”
\n高湛觉得有理,遂趁着天文有变的异象,退位给自己的儿子高纬。此时,高湛28岁,高纬只有10岁。高湛早早将儿子捧上皇帝的位置,或许也有担心旧事重演的原因:昔日他从哥哥高演的手中接过皇位,却违背他的遗言,杀死了对方的儿子高百年。如今,他大概也担心有人依样画葫芦吧。
\n由于皇帝年幼,北齐国事仍然由太上皇裁决。然而,高湛却越来越喜欢自己的第三子高俨,甚至到了溺爱的程度。高俨也愈发跋扈,他不仅抢先享用贡品奇玩,还质问说,哥哥懦弱,怎么能统帅左右?但短短四年后,高湛壮年而薨,临死前,他选择将后事委托于和士开。高纬按礼安葬了父亲,并杀死了企图政变的高俨。
\n而在正式执政后,高纬似乎活成了另一个昏庸好色的父亲,北周的大军兵临城下之际,他也毫不犹豫地选择退位给自己年仅八岁的儿子高恒,以免背上亡国之君的骂名。果然,在继续醉生梦死了一个月后,北齐灭亡,太上皇高纬也最终被杀。高家父子在历史的轮回中上演了相似的悲剧。
\n从政治角度来说,皇帝无疑要高于太上皇,但某些太上皇,却可以反过来以“孝道”压制皇帝。宋高宗赵构乃南宋的开国之主,在面临着年老体衰、生母病逝,以及金朝撕毁绍兴和约南下的糟心局面下,他于公元1162年选择禅让于养子赵昚(宋孝宗),然而直至81岁病逝,他都在这二十多年中牢牢地把控、影响着政局。宋孝宗不仅经常拜见、陪游退居豪华居所德寿宫的太上皇,还常常被后者打压、教训。
\n赵构像
\n根据《西湖志余》的记载,宋孝宗曾经邀请太上皇夫妇去聚景园游玩,但宋高宗却不笑不言,再请后只推说自己老了,孩儿不听话了。宋孝宗非常害怕,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他对罪臣李直的处理惹了“太上皇”宋高宗不悦。次日,宋孝宗下令将李直官复原职,宰相询问说,李直此人贪污,免死也便罢了,怎么能官复原职呢?宋孝宗只能无奈回道:
\n“昨天太上皇大怒,朕几乎无地缝可入。纵然是谋反的罪过,我也得放他。”
\n终其太上皇生涯,宋高宗都纵情声色,不顾财政索取奢靡的供奉,还插手选官立储等各方政务,强迫宋孝宗延续对金妥协的求和外交路线。然而,等宋高宗身死,宋孝宗也是个61岁的老人了,北伐志向遂成泡影。《宋史·孝宗本纪》中称赞他说:“孝宗之为‘孝’,其无愧焉,其无愧焉!”但对于国家来说,他恐怕其有大愧罢!
\n清乾隆白玉交龙钮太上皇帝之宝
\n清高宗乾隆虽不齿宋高宗偏安一隅,却也实实在在将其生活作为自己的榜样:
\n“智乐仁斯寿,名堂本有由。不期契南宋,恰可额涂裘。”(乐寿老人是宋高宗的别号)
\n而他的禅让,则还有一段趣事:乾隆最崇拜的爷爷康熙8岁登基,69岁去世,在位长达61年,他曾发誓说,自己不会超过皇祖,在位60年就好。因此,公元1796年,乾隆禅位于其子嘉庆,并同样给自己修建了豪华的退休住所:宁寿全宫。然而,他从未真正将权柄交出。嘉庆元年(1796),朝鲜使臣觐见,和珅带来太上皇的旨意说:
\n“朕虽归政,大事还是我来办。”
\n使臣李秉模在宴会上观察父子动向说:
\n“(嘉庆)状貌和平洒落,终日宴戏,初不游目。侍坐太上皇,上皇喜则亦喜,笑则亦笑。”
\n嘉庆此时已经是三十多岁的人了,这种身不由己的状态,读来实在令人心酸。
\n被迫禅让的皇帝们
\n不难发现,上面这些自愿禅让的太上皇,还握有不少实权,因此日子过得比较滋润。但对那些政治失败、被迫禅让的太上皇来说,身份地位的落差难免会带来更多问题。
\n李渊像
\n公元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政变,杀兄囚父。太上皇李渊貌似很识时务地接受了结果,但这场暗流涌动的父子角斗,实际到三年后他被迫从皇帝所居的太极宫迁到了偏离政治中心的大安宫后,才最终宣告了胜负。然而,二人毕竟共同牵挂着大唐的命运。贞观四年(630),东突厥覆灭,喜讯传到长安,久未出席的李渊亲弹琵琶,李世民即跳舞助兴。父子之情,因一场接一场的胜利而在明面上趋于融洽。贞观八年(634),李渊在两仪殿与西突厥使者的宴会上,对太宗的宠臣兼小舅子长孙无忌亲口说道:“当今蛮夷率服,古未尝有。”于是赐酒太宗,太宗也痛哭流涕地奉酒祝寿说:“百姓获安,四夷咸附,皆奉遵圣旨,岂臣之力!”
\n如果说,作为大家长的李渊是初唐荣光最好的评议人,那么,功过聚于一身的人也注定要成为转折时刻的见证者。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弃城逃跑,一路奔至四川,而太子李亨便在百姓的拥护下,宣布“遵马嵬之命”,于灵州自立为帝,一时全国响应,杜甫都写诗“窃闻天子已传位,贤德北服南单于”。尽管李隆基虽曾有过传位的想法,但此刻他对这事并不知情,也从未正式走过程序,然而,他却立刻在第一时间承认了李亨的行为,补发了《令皇太子即皇帝位诏》:
\n“令即皇帝位,朕称太上皇。”
\n二人无不继承了祖辈的表演能力。父子再相见时,玄宗从楼上走下,抚摸着肃宗痛哭,肃宗也摸着玄宗的脚,泣不成声。围观群众看完了这场父慈子孝的大戏都很开心:
\n“父老在仗外,欢呼且拜。上令开仗,纵千馀人入谒上皇,曰:‘臣等今日复睹二圣相见,死无恨矣!’”
\n回到长安后,李隆基先是有了一段不错的时光,他居住在原来的兴庆宫,有妹妹玉真公主以及一大帮宫女、梨园弟子相伴。然而,由于李辅国声称太上皇要复辟,他便最终在肃宗的默许下被塞进了太极宫,身边的亲信也被送走、流放。尽管儿子还有表演孝顺的需求,又为父亲补充了伺候的宫人,但李隆基到底还是在孤苦与惶恐中度过了余生:
\n“上皇日以不怿,因不茹荤,辟谷,浸以成疾。”
\n上文提到的宋孝宗希望能仿照高宗旧例,于是在服孝期未满时就禅让给自己最喜爱的第三子赵惇,后者便是南宋第三任皇帝光宗。然而他并不知道,赵惇已经做太子做得厌烦了,并且非常担心父亲插手政治,皇后李凤娘也吹了不少枕头风。尤其是光宗在首次祭天仪式中,因失火与暴雨等意外被吓得精神失常,更加患上了“父亲要杀我”的被害妄想症。因此,光宗虽然在登基之初还“五日一朝”,但后面来看望父亲的次数就越来越少,最后以至于全城百姓皆知“车驾久不过宫”。孝宗则思子心切,悲痛郁结,不久他的病情迅速恶化,但到死也没等来宋光宗的探望。
\n如果说,朝廷众臣此前还能变通地代替光宗去拜访太上皇,那么现在,他们再也无法容忍皇帝竟然连丧礼也不愿主持,反而在宫内饮酒作乐的行为了。以宰相赵汝愚等人为首的官员团体发动政变,借太皇太后吴氏的谕旨,令赵扩登基,是为宋宁宗,史称“绍熙内禅”。宋光宗虽然被儿子默许待在原来的宫室,但他从来无法接受自己的莫名逊位,在时好时坏的疯癫中度过了余生。
\n综上所述,太上皇的成因各不相同,其退休生活亦天差地别。然而可以看到,即便是免去了衣食困顿的至高皇家,也终面临着父子君臣的伦理对撞。自然萌发的骨肉之情,往往沦为猜忌与试探的戏衣,并还将无数的无辜生灵,作为其忠孝剧目的献祭。而这,便是封建制度的残酷所在。
\n参考文献:
\n1.章尚正:《中国封建皇帝内禅论》,《中国史研究》1996年。
\n2.刘乃亮:《历史上的太上皇》,《华夏文化》1997年。
\n3.鸣弓:《透视太上皇现象》,《领导文萃》2006年。
\n4.王子今、李禹阶:《秦汉时期的“太上皇”》,《河北学刊》2009年。
\n5.王品:《太上皇体制与乾嘉之际权力运行轨迹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n6.施治平:《太上皇的朝代——宋高宗在孝宗朝的政治影响》,《德州学院学报》2012年。
\n7.吴天宇:《“皇帝”名号与汉魏时期“皇帝”含义的重构——观念史视野下的“皇帝”“太上皇”与“太上皇帝”》,《史学月刊》2016年。
\n8.秦萌:《唐代前期太上皇活动空间初探》,《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
\n9.白述礼:《唐肃宗即位“别开唐代内禅之又一新局”——写在新作〈唐肃宗灵武即位〉出版之际》,《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21年。
\n10.高婧:《试论明代正统景泰之间的皇权嬗变》,《今古文创》2022年。
\n11.飞叨:《品读太上皇们的退休生活》,《中学生博览》2023年。
\n12.李吉雄:《唐前期内禅之政治秩序与太上皇权力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南大学,2023年。
\n13.裴文媛:《漫说太上皇》,《文史天地》2025年。
\n14.曾亦嘉:《杭州城的南宋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2年。
\n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n
牛达人配资-牛达人配资官网-配资炒股平台官网-网上配资平台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