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脱口秀演员王小利在《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中突然将矛头对准了金庸笔下的黄蓉,称她是“恋爱脑”,为郭靖牺牲自我,甚至忘了自己姓什么,婚后只被称为“郭夫人”而失去本名。这番言论迅速点燃了网络争论,支持者认为她戳破了传统性别叙事的弊病,反对者则指责她断章取义,故意忽略黄蓉身为丐帮帮主(“黄帮主”)的独立事业与江湖地位。
这场看似热闹的争议,不过是王小利熟练操弄流量密码的一场表演。在注意力即金钱的娱乐工业中,“冒犯”已被提炼为可复制的爆款配方。争议性观点是性价比最高的“流量杠杆”——无论观点本身是否经得起推敲,只要激起两派对立,热搜话题与节目播放量便滚滚而来。
王小利深谙此道,她的段子刻意剥离黄蓉从少女成长为武林领袖的完整经历,仅截取“为郭靖讨好洪七公”的片段,将人物扁平化为“恋爱牺牲品”。当网友为“黄蓉是否丧失主体性”吵得不可开交时,真正的赢家只有躲在话题风暴眼的王小利和节目组。他们不需要说服谁,只需要你点进去、骂出来、转发开——争议越烈,流量越肥。
这位掀起风浪的主角,却在舞台上自诩为“神仙活法”的代言人。她得意地宣称自己45岁未婚未育,父母从不催婚,自己“一事无成”却活得潇洒自在。她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嘲讽已婚朋友:将他人早起做饭、接送孩子、辅导功课的日常贬为“自找罪受”,同时标榜自己“坐飞机开会、躺床上看天花板”的单身状态才是“真正的满足”。
这种“单身贵族”的人设背后,暴露出的是对社会协作价值的彻底漠视。传统社会中,一个四肢健全却不事生产、不承担家庭责任、仅靠原生家庭供养的成年人,会被视为“废物”。王小利却将这种状态包装成“爱自己”的人生智慧。
更荒诞的是,她一面享受社会运转带来的物质保障——从稳定的供电供网到便利的交通系统,这些无不是无数劳动者协作的成果;一面却以“不工作”为荣,仿佛她的“躺平”是脱离尘俗的高贵选择。社会没让她饿死,她却毫无感恩,反而以“废物”身份登上舞台指导他人生活。
当她在段子中教唆观众“别学黄蓉辅佐郭靖,要学我专注自我”时,宛如乞丐嘲笑农民不懂享受,全然不知自己碗里的饭从何而来。
王小利现象绝非孤例,它映照着脱口秀行业的流量焦虑与伦理失序。为了在激烈竞争中博眼球,节目组将“毒舌”奉为新神,把冒犯当深刻,把刻薄当幽默。王小利的“恶毒”风格被节目组大力推崇,甚至安排单独采访为其造势。
当她在台上恶意揣测朋友婚姻不幸、嘲笑他人育儿选择时,创作团队看到的不是价值观的扭曲,而是“热搜预定”的商机。这种“流量至上”的逻辑,正将脱口秀拖向“底线竞赛”的深渊。
为了制造冲突,经典文学角色可以被断章取义地抹黑;为了营造“犀利”人设,对朋友的隐私背叛能被美化为“真实敢言”。当王小利们将“废物宣言”包装成“觉醒金句”时,他们踩踏的不仅是舞台的尊严,更是社会公平的基石。
普通人勤恳工作、养育子女、维系家庭,换来的可能是疲惫与清贫;而一个标榜“不贡献、不负责”的人,却因擅长挑动对立而名利双收,占据媒体资源与公众注意力——当舞台灯光照亮王小利侃侃而谈“上天有好生之德养着我”时,那些真正支撑“好生之德”的纳税人、劳动者、父母们,却在阴影中沉默。
王小利掀起的这场“黄蓉之争”,本质是场精心设计的流量陷阱。她的“独立女性”人设掩盖着对社会贡献的逃避,她的“犀利观点”不过是断章取义的挑唆工具。当脱口秀舞台为这类“精致利己者”披上思想先锋的外衣,我们更需清醒:一个以“无贡献”为荣却占据公共话语权的人,不配成为榜样;一套靠曲解经典、煽动对立博眼球的商业模式,更不值得追捧。
与其争论“黄蓉该不该学降龙十八掌”,不如把目光投向那些真正在“练掌”的人——那些在岗位上耕耘的工人,在家庭中付出的父母,在社区里互助的邻居。他们或许沉默,却是撑起“江湖”的脊梁。至于王小利们的喧哗?任其自生自灭,便是对投机者最冷的惩罚。
我们有些人竟然还要跟这些脱口秀演员争论原著里黄蓉的社会角色究竟什么样,这真是太给他们面子了,越争论这些,他们得到的流量越大,没有必要。
最新一期的节目里,一位女脱口秀演员又在上演所谓“爱自己”、“不要接受规训”、“女孩不要有不配得感”,一旦没有灵感,他们就开始来这一套,单调又无聊,这是再次作死的节奏。
牛达人配资-牛达人配资官网-配资炒股平台官网-网上配资平台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