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屏见“好”》栏目,聚焦山东好人好事,让普通老百姓上封面、上开屏、上首屏,用最突出的位置推介“身边的榜样”,讲述精彩山东故事。本期人物是“守艺山东”系列。
夏日傍晚,日照市五莲县新时代茂腔艺术团“送戏下乡”活动现场,人头攒动,人声鼎沸。当一阵锣鼓点响起,身着戏服的演员们粉墨登场,台下摇着的蒲扇都慢了下来,一双双眼睛注视着舞台,人们的心绪随着音乐的起承转合跌宕起伏。
舞台一侧,剧团创始人董衍平满眼欣慰。“当时,朋友都说我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做,偏要填剧团这个‘无底洞’,纯纯不务正业。”
董衍平嘿嘿一笑说道:“但你看,台下乡亲们多高兴,不比吃二斤猪肉差。”
董衍平是新时代茂腔艺术团的创办人,也是当地颇负盛名的企业家。他白手起家,把石材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还出任了五莲石材协会会长,人称“石头大王”。然而,这位在其他人眼中精明能干的企业家,在57岁那年作了一个令众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决定——办剧团。让“石头大王”弃商从文,茂腔到底有何魅力?
茂腔是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民间小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因其主要活跃在胶东半岛,素有“胶东之花”的美誉。在五莲县,茂腔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那时候村里唱戏,老百姓家里的饼子贴锅边忘了翻,锄头锄地头忘了拔,就为听这口茂腔。”董衍平介绍。而近年来,茂腔演出市场被流行文化挤占,专业剧团剧目、人才加速流失。
“我在高中毕业的时候,看了一场茂腔大师在村里演的大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就想着,等我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后就办个剧团,把茂腔这个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传承下去。”为了心中一诺,终在几十年后付诸实践。
2018年,董衍平不顾众人反对和质疑,自掏腰包拿出400万元创办了新时代茂腔艺术团。他四处搜寻茂腔精英,从日照、潍坊、青岛3个市招募了30多名专职演员,还聘请了国家一级演员、茂腔名家孙红菊担任团长。“我们仅用3天就完成了演员招募,剧团成立1个多月就在五莲县连续演出30多场。”孙红菊回忆。
一切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然而,就在剧团成立的第5个月,董衍平却病倒了。手术后醒来的第一句话是:“剧团的人还在不在?”得知演职员一个都没少,董衍平才稍微放下心来。在病房躺了半年后,董衍平终于出院,第一时间就拖着未完全康复的身体赶往演出现场。当悠扬的音乐伴着观众的阵阵喝彩飘进耳中,董衍平悬着的心终于落地,顿感浑身轻松。
剧团成立以来,每年演出300余场,身影遍布日照市五莲县多个乡村和青岛市胶州、胶南等地。在继承和保留《罗衫记》《孟姜女》等20余台传统剧目的基础上,剧团创作了《花石村的笑声》《冷面书记》《紧急出征》等新戏,把扶贫、抗疫等新时代记忆都唱进戏里。其中,《冷面书记》还获得了山东省文艺界最高奖项“泰山文艺奖”。2022年央视元宵戏曲晚会上,孙红菊在全国观众面前演唱茂腔传统剧目《赵美蓉观灯》,让这项民间小戏登上更高舞台,也让董衍平这位点石成金的“石头大王”被更多人认识。近年来,他先后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支持项目人员、第九届山东省道德模范诚实守信模范......
当荣誉纷至沓来,心系茂腔的董衍平却生出一丝担忧:“光靠我一个人砸钱毕竟能力有限,得让茂腔自己‘活’起来。”董衍平介绍,剧团每月仅工资、食宿就支出约20万元,此外还有场地及设备租赁等各类费用。2025年,他发起成立鲁韵茂腔基金会,通过募集社会资金支持茂腔剧目创作、人才培养、保护传承等,为这门古老艺术铺起了一条更加坚实的传承之路。“只要老百姓还爱听,我们这茂腔剧团就有底气办下去!”董衍平说。
(大众新闻记者 栗晟皓 见习记者 邹慧 编辑 徐晨 设计 张海飞 实习生 周艺扬)
牛达人配资-牛达人配资官网-配资炒股平台官网-网上配资平台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